這幾天久旱得雨,氣朗天清。坐在窗前,斟碗好茶,聽著碎雨,再翻翻肖伊緋先生的《民國斯文》一書,讀上那一段段活潑動人的賢人故事,倒也真是這清爽世界里的一件賞心樂事。
肖伊緋先生主要研究近現代思想史。既然是學者,那么讀他的文章,若想看波瀾壯闊、技巧翻新的情節,那自然是要失望的。學者型的作家總是力圖用誠實嚴肅的文字,把歷史的事件真實地還原給我們看。肖伊緋的文字,確有史學家的嚴謹,而不枯澀;又有文學家的溫潤,而不浮夸。從王國維到梁啟超,從胡適到周作人,從民國的文人源頭,一路追蹤到劉文典、熊十力,每一篇文章作者都細細考究他們的生平趣事、大事,給我們展現的是別開生面的“民國諸賢”。他就像一個“講故事的人”,把他知道的文人掌故用一種親切而又理性的方式娓娓道來,使我在閱讀中常常冒出這樣的想法:《民國斯文》里的很多文章是很適合做紀錄片的臺詞的。
比如,《王國維與王葆心之死》一文,作家通過多方查找,終于證明了王國維死時,王葆心尚活在人間。當時,梁啟超等認為是因為王葆心被槍斃極大地刺激了王國維,導致他**。肖伊緋考證得出,王葆心之死是一個謠言,在推翻“槍斃學者刺激說”的同時,也恰恰證明了是謠言讓王國維信以為真,他不堪受辱,選擇自盡。這篇文章糾正了一樁疑案,但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對知識分子的險惡以及王國維的性格和品格。還有,《溫州塾師對決梁啟超》一文,是頗讓筆者心動的。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教師竟然憑借自己出色而又扎實的《墨子》研究功底,捍衛孫詒讓《墨子間詁》的學術觀點,對大名鼎鼎的胡適提出反駁。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吧,好比螞蟻扛大象,雖然在畫面上有些可笑,但他的勇敢似有一種巨人的氣魄,在民國就堪稱壯觀,而在今日,則恐怕要徒增我們“逝者如斯夫”的感嘆了。筆者最喜歡的是《劉文典的“莊子談判”》和《劉文典落選“中研院”始末》以及《〈淮南子〉與劉文典之死》,這三篇文章非常真實地還原了一代國學大師的人生之路和學術之路。如在《劉文典的“莊子談判”》中,通過劉文典與商務印書館王云五先生的“談判”,正如作者總結所說:“這一場討價還價的浮世繪中,繪聲繪色的仍然是‘生活’二字,比之‘學術’二字,更為生動傳神,更為淋漓盡致。”是的,劉文典從《莊子補正》殺青時的急于出版,到爭取更多稿費的氣宇軒昂,到忽然遭受喪子之痛的低落,速催出版“望兒樓叢書”,一路走來,學者的英氣風發與生活之苦,始終激蕩我心。我覺得,能看到這樣的文字,是幸運的。
另外,這本書里插入的大量史料圖片,讓人目睹了大師們的風采,又賞析了他們的書法墨跡,以及往來的信件,無不體現了一個獨立學者對于自己文字的責任心。對讀者而言,也滿足了審美需要和好奇心。民國大師們的斯文氣,不光鉆進文字里,還鉆進這一張張照片里。用鼻子輕輕地聞一聞,帶著夏雨的潮氣,仿佛都嗅得出一股民國文人的斯文之氣。
(《民國斯文》,肖伊緋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