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典》在經歷了5次修訂后,在去年的第6版中,人們發現它收錄了很多西文字母詞、錯誤的寫法以及網絡詞語。對此有人很反對,他們堅持“習慣成自然,自然即合理”,認為此種改變不能接受。而我認為,《現代漢語詞典》的做法歸結為社會的發展或許是正確的,但由此歸結到“自然即合理”卻是大錯特錯。
似乎從古代開始,人們便有著“自然即合理”這一想法。當時的“地心說”便是這樣,雖然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但當時的人們一直這么認為,那么“地心說”在他們的心里自然是合理的,也因為這個,許多提出“日心說”的科學家不敢露面,甚至還有人為此喪生。古代的中國也是如此,當百姓受到壓迫時也習以為常,主動認輸,不做出反抗。尤其是受封建思想洗腦的人們,都把殘忍與冷眼旁觀當作習慣,讓他們認為“合理”的冷酷任意傷害周圍的人,或許他們都認為“自然即合理”。由此看來,“習慣成自然,自然即合理”這一想法不但會影響社會各方面的進步,甚至還會使人們的性情扭曲,這對社會的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存在這種想法的人已經減少,但我們卻偶爾可以聽見有關“自然即合理”這一想法的例子。從“小月月”再到每個摔傷的老人,因為看熱鬧與冷眼旁觀與不負責任是很多人的習慣,所以它便是自然的、合理的。這種想法與做法使那么多的老人摔傷甚至住院甚至死亡。相反地,如果我們所習慣的是看別人摔倒主動扶一下,看到人有困難主動幫助,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更加美好。
所以,“習慣即合理”這一想法的本質并沒有錯,可能出錯的地方是你所習慣的東西。而人們一直將錯誤的習慣也視作合理的,忽略了正確的。我想,當人們都將錯誤的觀念奉為信仰,且以這種觀念自以為是地做事,此時,就需要一個清醒的人給出來阻止,使這錯誤的變成正確的。
習慣不一定合理,人們也需要一個清醒的頭腦,將真正合理的變成自己的習慣。(作者: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 高三(1) 牛祺禎)